近年来,中国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。新一轮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,帮助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。专家指出,这不仅有助于城镇经济发展,也让农民进城更加顺畅。新政策涉及
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.1%提升到2023年的66.2%,城镇常住人口达到了9.33亿,城市数量也增加到了694个。这展现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升。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统筹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,还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。
近日,国务院印发了《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》的文件,部署了包括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在内的四项重大行动。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表示,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,关键在于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,兼顾城市间流动人口,采取多种方式让农业转移人口不仅愿意进城,也能留得住、融得进。他建议,应尊重农民意愿,保障农民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权利,并完善财政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,提高城市政府的积极性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指出,潜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十分重要,这些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、区位交通便利,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独特优势。黄汉权举例说,皖北地区近年来精准对接长三角地区的生产配套需求和产业转移,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,城镇就业吸纳能力明显提升。
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的推出,不仅标志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,更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问题的重要举措。张蔚文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,强调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系统工程和多方协调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,也能有效缓解城市发展压力。当然,黄汉权提出的潜力地区城镇化水平提升行动也是关键,这些地区具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,在未来的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。总体来说,这些新政策和行动计划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,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,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。期待这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得到有效落实,让更多农民实现市民梦,也让城市变得更美好、更宜居。